消費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農產品消費作為涉及千家萬戶的基礎民生,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是穩定農產品市場的重要抓手,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路徑,也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升級、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品牌化、品質化、個性化 成為農產品消費新趨勢 消費者對品牌農產品以及新式飲品、功能性食品等加工產品需求快速增長。針對這些趨勢提出,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重點在提升“三品一標”水平、推進品質評價和質量分級、開發新型加工產品、創新地方特色食品等方面發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同時,鼓勵開發營養健康方便的即配、即烹、即熱產品,滿足年輕消費者群體對便捷性的要求。關于綠色農產品,“十四五”以來,新認證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3.6萬個,認證數量較“十三五”末增加70%,涵蓋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水產品等品類,每年向社會提供綠色優質農產品實物總量超過2億噸,2024年綠色食品銷售額6097.8億元。 未來將加大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力度。綠色食品堅持精品定位,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推行標準化生產,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實現規模化、集群化和全產業鏈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側重品質評價,重點挖掘產品營養品質特色,適應個性化消費需求。地理標志農產品重點加強產地追溯和特征品質保持,培育一批“特而優”、“特而強”的特色優質農產品。 繼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不斷完善綠色食品標準體系,大力推廣應用綠色有機標準、生產操作規程、綠色防控、有機肥施用等技術,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水平。推動農產品質量分級,率先從水果、牛肉等產品入手,探索建立品質評價和分級標準,推動產品分級上市。 挖掘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特色亮點,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宣傳推介。依托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博覽會等平臺,加強與大型電商合作,線上線下結合,拓寬銷售渠道。組織各地開展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商超、進社區、進學校、進餐飲等消費促進活動,為城鄉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消費選擇。 而對于農業品牌層面,構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影響力、帶動力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農產品“三品一標”加快培育,成為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載體。鄉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加快補齊產后加工、倉儲冷鏈等產業鏈供應鏈短板,為農業品牌建設奠定基礎; 推進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農業農村部連續4年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將形成300個左右的區域公用品牌精品培育名單,重點在渠道對接、媒體宣展、金融服務、海外推廣等方面提供支持; 基本建立農業品牌目錄體系,推進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建設,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省級農業品牌目錄,1420個區域公用品牌、2039個企業品牌、2302個產品品牌納入目錄重點培育,基本形成上下聯動、梯次培育的農業品牌目錄體系;品牌營銷推廣創新開展; 加快構建農產品營銷服務體系,引導各地不斷提升品牌營銷技術、模式和場景創新能力,推進多渠道、跨渠道、全渠道營銷,推動品牌出海。 后續農業農村部還將深入開展“鍛造農業精品品牌”營銷宣傳活動,推動品牌主體對接主流電商平臺和優質供應鏈,提高品牌影響力、競爭力;強化品牌目錄消費引領。完善省級農業品牌目錄,提升目錄質量和權威性。;提升品牌營銷服務能力。支持具備條件的地方先行開展農產品營銷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營銷服務職能,整合營銷服務資源,加強消費市場研究,推動渠道優化升級。 健康飲食、合理膳食 是農產品消費結構新趨勢 目前,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還不夠合理,大豆及豆制品、牛奶及乳制品等優質蛋白攝入不足,消費提升空間還是很大的。《方案》有針對性地提出提升營養健康公共服務,強化健康消費宣傳引導,特別針對學生、老人等特定人群作出部署安排。(這個部分提出的點比較少,沒有太多的可布局內容,主要還是優質蛋白類消費空間) 體驗感、互動性 是農產品消費場景新趨勢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僅關注產品品質與安全,也關注社交屬性、精神文化等需求。《方案》提出,創新節慶展會消費平臺,持續打造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組織“百展千縣萬品”購銷活動和“地道風物 樂享生活”主題促消費活動,活躍城鄉消費市場。深化游購一體,深化線上線下、商旅文體健多業態消費融合,豐富多元消費場景。 未來將會產生機會的方向,將來自重大節慶展會潛力,如通過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這些平臺推動各地打造美食集市、民俗體驗、農事研學、休閑觀光等沉浸式消費場景,吸引城鄉居民消費。2024年,各地組織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3000多場次,累計帶動農產品消費300多億元。針對節假日和農事節慶,引導各地廣泛開展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商圈、進街區、進景區等主題活動,組織產地溯源直播、美食品鑒,讓消費者直觀感受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鏈條全過程。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節也會開展“百名主播+千個鄉村+萬種產品”公益助農等系列促消費活動。 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的構建,“土特產”走進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推介周系列活動,數萬款產品集中亮相,呈現出購銷兩旺態勢。同時,推出36個大中城市農產品促消費行動,指導大型電商平臺設置“土特產”銷售專區,開展直播助農活動。 “百展千縣萬品”購銷活動也是一個較大商機,能夠推動形成以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為引領、行業性展會為骨干、綜合性展會為重點支撐的多層次產銷銜接、消費促進平臺矩陣。 各地也會結合“跟著賽事去旅行”、“樂享精彩賽事 尋味中華美食”等體育賽事品牌活動,配套舉辦本地“土特產”展示展銷、鄉村美食品鑒等活動。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各類促消費活動,嵌入“土特產”消費主題活動,實現消費聯動。 流通質效、產銷協作 是農產品消費保障新趨勢 農產品流通水平直接影響消費品質。《方案》提出,在產地,完善農產品市場、冷鏈集配中心等流通網絡,補齊“最先一公里”短板;在銷地,支持菜市場、生鮮超市等標準化改造,提高便民服務水平。同時,《方案》還提出創新省際產銷銜接合作,開展產銷對接幫扶,形成開放共享、高效協同的產銷生態,為促進農產品消費提供有力保障。近年來,商務部圍繞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消費和農民收入雙提升。主要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健全農產品供應鏈。結合城鄉商貿流通網絡建設,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菜市場、生鮮超市改造升級,補上冷鏈物流設施短板,降低流通損耗,更好滿足南菜北運、西果東送等跨區域、遠距離的調運需求。截至2024年底,支持建設各類農產品冷鏈設施近2000萬立方米。二是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建設多層次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發展即時零售、直采直供、共同配送等新業態,培育農村電商帶頭人,打造“農字號”電商品牌。2024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三是打造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2018年以來,商務部每年舉辦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系列活動,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帶動農民增收。2025年商務部以“農商對接攜手 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升級舉辦全國農產品產銷大會,分東西南北片區舉辦4場集中對接活動,其中東部片區定于7月30日—3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辦,9個省份的2000家農業龍頭企業參加,帶來2萬多種特色產品,全國600多家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積極響應,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這幾年,我國在產地冷鏈物流網絡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加快補齊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短板。實施中央財政冷鏈項目,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新增庫容超過9800萬立方米,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二是推進冷鏈重要節點建設。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要素聚集、業態創新、引領產業等能力的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打造鏈接城鄉農產品流通的關鍵樞紐;建設培育一批具有倉儲保鮮、初加工等能力的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打造產地綜合服務平臺。三是優化產地市場體系。建設33個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布663個農業農村部定點批發市場。印發了《省部共建農產品產地市場工作指引》,推動產地市場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下一步,按照“優網絡、強協同、增效益”的總體思路,持續優化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強化全鏈條協同融合,為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優化產地冷鏈的規劃布局。我們正在研究制定“十五五”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發展規劃,重點就產地冷藏保鮮設施、預冷設施、產地冷鏈集配中心以及產后處理能力建設作出部署,持續優化以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為基礎支撐、產地冷鏈集配中心為綜合服務平臺、區域性骨干冷鏈物流為關鍵樞紐的產地冷鏈物流網絡。二是推動財政金融政策創新。推動老舊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更新改造,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再貸款政策支持力度,加力實施設備更新貸款貼息。發揮財政金融協同聯動作用,推動金融機構創新投融資模式,共同支持整域冷鏈物流建設。三是完善冷鏈技術服務體系。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領域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建設,發揮學科群作用,將冷藏保鮮技術納入現代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內容。推動各地將冷藏保鮮技術納入農技推廣的重點方向。引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行業協會等主體拓展冷鏈物流技術服務。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結構,提升制標貫標水平。 未來促進農產品消費的具體措施生物技術應用、特色食品產業集群、擴大食品消費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重點圍繞加快生物技術應用、打造特色食品產業集群、擴大食品消費3方面持續發力,推動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升食品工業供需適配性,促進農產品消費提質升級。生物技術賦能食品工業,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持續推動以合成生物學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廣泛應用和加速滲透,指導企業篩選和改良傳統發酵所用的菌種和酶制劑,優化釀酒、調味品等食品生產工藝;同時,加快菌體蛋白、功能糖、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的研發,促進人工淀粉、細胞培養肉、微生物油脂等未來食品資源產業化,不斷拓展食物來源。 挖掘食用農產品資源,培育特色食品產業,推進食品精深加工。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組織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食品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農業農村部遴選發布了哈爾濱紅腸、郫縣豆瓣、西湖龍井茶等39個第一批重點培育的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名單,對于引導各省區市深入挖掘本地區糧油、畜禽、果蔬等特色農產品資源,加大精深加工轉化力度,帶動農產品消費提質升級起到了積極作用。三是搭建產需對接平臺開展促消費活動,提振全社會食品消費。“中國消費名品大會”、“三品全國行”、“吃貨季”等供需對接活動,同時配合商務部開展“十城聯動共享美食佳飲”等促消費活動,挖掘和推廣了一批食品消費的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特別是借助連續4年舉辦“吃貨季”系列品牌活動,指導搭建了連接農產品原料供應商和食品生產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組織多場“產銷直通車”系列上下游對接活動,有力拉動了食用農產品原料的消費需求。
END